

西南铁路设计机构初立
1952年1月,西南铁路工程局成立了设计处。同年11月,这个设计分局在重庆两路口公开挂牌,之后又转移至上清寺。尽管成立时间不长,该机构却肩负着西南铁路设计的重要职责。最初,设计团队仅有几十名成员,但他们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极大的热情,毅然开启了西南铁路设计的初步征程。
成立设计分局后,我们立刻全身心投入到了铁路的勘探与设计工作中。起初,我们集中精力对成渝等线路进行了初步规划,这为西南铁路网络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当时条件十分简陋,设备匮乏,工作环境相当艰苦,但设计团队始终保持着不懈的努力,日夜兼程,最终顺利完成了众多关键的前期设计方案。
通锦桥片区选择缘由
西南铁路局最初决定在通锦桥区域建立基地,关于此事,西南铁路工程局成都分部的负责人江大源先生最有发言权。在他晚年的回忆文章中提到,他们选择通锦桥是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该地交通便利,地势平坦,非常适合建立一个大型铁路办公场所。
通锦桥周边的土地资源丰富,价格合理,是铁路办事处建址的理想选择。此地靠近现有交通要道,便于人员和物资的往来。在选址时,经过多轮考察和详尽讨论,通锦桥凭借其明显优势脱颖而出,最终成为首选之地。
西南交大局选址落户
1948年,国民政府启动了成渝、天成铁路的修建工程,并为此对成都站的建筑图纸进行了设计。车站的地点选在了成都市的北郊。西南交通大学在克服重重困难后,最终在成都火车站旁的九里堤区域设立了校区。学校刚迁至九里堤时,仅有几座简陋的教学楼和一些教职工的宿舍。
西南交通大学正逐步扩大其规模,不断改善硬件设施,新建了图书馆、实验室等教学场所。学校在铁路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与周边铁路机构紧密合作,为西南地区的铁路建设输送了大量专业人才。
火车站位置的确定
江大源先生曾任西南铁路工程局成都分部负责人。他提及,成都市副市长李劼人先生在城市的早期规划中有所参与,特别是在火车站选址上贡献良多。李劼人先生在考虑城市扩展与铁路运输需求的基础上,选定了火车站的地点。这一决策为铁路建设与城市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火车站建成后,逐渐转变成了成都的交通枢纽。这一变化导致城市中心向北迁移,带动了周边区域的繁荣。从此,火车站吸引了大量铁路运输的货物和旅客,显著推动了城市经济的繁荣。
城北铁路单位聚集
五十年代初,火车站建成启用。随后,铁二局、铁二院、成都铁路局机关等单位,相继搬迁至成都北城。它们以火车站为核心,向人民北路延伸,并在一环路两侧进行布局。这些单位在北城扎根后,各自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参与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事务。
从人民北路起步,这条路直通城市心脏地带。路的两边,分布着众多与铁路紧密相关的机构和辅助设施,它们就像是铁路的“后勤保障”。这里有职工的住所、医疗单位、教育机构等,应有尽有。它们不仅满足了铁路职工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需求,还孕育出了一个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社区。
城北教育资源发展
城北区域不仅有铁路部门,还聚集了省林业厅、地震局、西南建筑设计院等众多省级单位。教育资源也在不断丰富。铁一小和铁二小相继设立,主要是为了给铁路职工的孩子们提供基础教育。师资力量逐渐壮大,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也在稳步提升。
成都铁中,成立于1962年,起初是为了成渝铁路的开通,由西南铁路工程局创办的一所技术学校。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所学校逐渐发展壮大,如今已成为成都市内享有盛誉的重点中学。它不仅向铁路职工家庭输送了众多优秀人才,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杰出毕业生。
你对成都铁路的发展历程有兴趣吗?不妨点个赞,转发这篇文章,也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咱们来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