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5月22日
本文字数:3150,阅读时间约5分钟
简介:“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处于经济发展前端的东西,相对来说见效比较快。”
作者 |中国经营报 李秀忠 陈益谦
疫情发生后,各地政府全力“拼经济”,招商引资、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变得重要。
一方面,今年以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动作频出。其中,上海一反常态,首次赴成都举办招商推介会。一位地区经济学家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投资是经济的驱动力之一。过去投资主要集中在政府出资的基础设施建设上,但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期慢。现在地方债务压力较大,所以都以工业投资为重点,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在集中启动重大项目的同时,正在加快融资力度。比如,截至5月22日,全国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规模超过3万亿元,约3.2万亿元。其中,新发债券规模突破2万亿元,约2.1万亿元。这些债券资金主要用于市政和工业园区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等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建设。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温来成告诉第一财经记者,当前经济复苏存在一定波动,为了稳定经济,地方政府需要加快发债,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地方政府债券发行较快,拉动了经济增长,加快了经济复苏进程。从一季度经济增长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使用情况来看,政府债券发行对拉动宏观经济增长的作用较为明显。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辉日前公开表示,总体来看,经济持续复苏、向好发展。下一阶段,支持经济运行平稳复苏的有利因素较多。就业形势好转,消费、服务业复苏,有望成为二季度经济改善的重要支撑力量。
地方招商引资竞争激烈
招商引资是扩大投资、稳增长的有力工具,地方政府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近期现象表明,地方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
5月19日,“上海受益繁荣,机遇无限”2023上海·川渝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成都举行。共签约项目12个,合同总金额超过50亿元。同日,甘肃省新能源产业投资推介会、产业链投资推介会也分别在成都、重庆举行。
今年,上海一改“低调”态度,推出“投资上海·全国行”、“投资上海·海外行”等系列活动。成都是其全国系列活动的第二站,第一站于3月在北京举行。过去,内陆地区把上海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地区。此次,上海一反常态,首次赴成都举办招商推介会。
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告诉第一财经记者,“3月份我们去了北京,这是我们第一次来成都。下一步,我们还将前往广州、深圳,包括附近的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招商引资。 2 我们愿意去GDP超万亿元的城市参观走走。”
四川省招商系统一位人士告诉第一财经记者,“近年来出现了一个现象,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也来找我们招商引资。过去我们去找他们招商引资。这说明成渝地区经济、工业发达了,也说明投资竞争激烈,大家压力都很大。”
世邦魏理仕西南区咨询与交易服务产业地产部负责人王孟浩也向第一财经记者透露,近期他接待了来自广东、江苏、山东等地部分城市的招商官员。 “他们的参观名单上有制造业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这里有很多科研机构,这些机构孵化的企业往往是他们参观的重点。”
王孟浩负责的工业地产业务是世邦魏理仕开发的新业务。主要是为外资企业寻找新的生产基地。同时,还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合作,积极招商引资。王孟浩负责的城市包括成都、重庆、西安、郑州、武汉。 “现在招商引资非常激烈,我几乎每天都会见到这些城投官员。”
王东告诉记者,招商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的原因与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当地政府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有关。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处于经济发展前端的东西,相对来说见效比较快。”
4月25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新时代加强投资促进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政策措施》的通知,制定印发“24条”投资促进新政策。这是上海在市级层面出台的首个综合性产业招商引资政策。
5月13日,福建省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意见》。 2023年至2025年,福建省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签约项目总数将超过300个,总投资超过8000亿元。全省新签外资项目8000个,合同外资金额超3000亿元。力争三年内全省新增市场主体200万个。
东部地区加强招商引资工作,西部地区把招商引资视为经济发展的“活水源泉”。今年4月,山西省召开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会议,要求把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鼻子”,拓展思路和视野,挖掘比较优势,创新思路和方法,并找到正确的工作起点。
去年年底出台的《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的指导意见》要求“以上领导、全员参与”。强化招商引资“一把手”牵头,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形成“人人都是投资环境和形象”的全方位、多渠道招商引资工作新格局。招商引资的作用随处可见”。
5月11日至15日,云南省党政代表团赴上海、浙江、广东省学习考察。各地均举办产业宣传推介座谈会,介绍云南产业发展、承接产业转移的综合优势。云南省主要领导与来自三个省市的共58家企业进行了座谈交流,并签署了技术创新和产业投资协议。
预计后续专项债券发行将加速
当前总需求不足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因此,政府将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有效投资,从而带动社会投资,稳定总需求。
今年以来,各地紧锣密鼓地启动重大项目。为确保这些项目落地,在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加快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筹集资金。这也体现在新债发行规模已突破2万亿元。这主要是基于新增专项债券。
特别债券是政府促进扩大有效投资、稳定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今年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加大的一个重要信号是,今年新增专项债券规模达到3.8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500亿元。截至5月22日,新增专项债券发行量超过1.7万亿元,约占全年发行总量的45%。
财政部此前曾明确,下一步促进经济复苏的重大财政措施之一是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发行和使用。财政部及时下调了今年新增的地方政府债务限额,这也将有利于地方政府未来加快发债速度。
四川等部分省份已完成提前批准的专项债券发行。随着年度新债限额下达以及近期部分地方收到第二批专项债券项目审核名单,部分地方将启动新一轮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工作。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预计,后续专项债券发行进度将进一步加快,三季度内基本完成全年3.8万亿元发行任务。尽快发行专项债券,可以更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拉动社会投资,带动相关产业链,稳定总体需求,促进经济稳定,更好提振市场信心。
除发行债券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筹集资金外,地方政府还将通过预算财政资金、城市投资债券等方式支持重大项目建设。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城乡社区、农业、林业、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关支出合计约1.6万亿元。机构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城投债发行规模约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5%。
央行日前发布的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提到,下一步将继续发挥政策性金融工具作用,增强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和政策激励,有效刺激民间投资。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黄文涛撰文称,由于财政支出的平衡性以及财政收入增速的预期下降,预算内财政支持相对较少。为确保基础设施快速增长对经济的支撑,二季度政府预计将运用一些政策性金融工具或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注入力度,以确保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增长。年内基础设施投资重心不会出现重大下移。
受益于专项债券等资金,今年以来基础设施投资保持平稳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8.5%。增速高于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4.0%,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10.7%,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8.8%。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罗一飞表示,下一阶段要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加快“十四五”重大项目建设”等经济社会重大工程,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产业。新兴产业投资要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政策激励作用,有效拉动民间投资,进一步增强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微信编辑器|阿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