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大时代需要大局观,大局需要大胸怀”。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胸怀“伟大民族”,我们奋力拼搏,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变革实践、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就,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成为现实。为立体展示各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央电视台特策划推出系列主题报道关于“大时代”。我们邀请您加入我们。在城市深处,你可以感受到十年来的巨大变化,看到各地不负伟大时代、追寻梦想的壮丽画卷。
央视北京10月1日消息,“变化太大了,现在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中关村’。”这是75岁作家卞冬子对北京海淀区十年来发展最直观的看法。感觉。十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记录“中关村特种大楼”科学家的故事,传播科学家精神。
闲暇时,卞冬子就会到中关村大街走一走,看看变化。看到曾经的“电子一条街”摇身一变成为科技服务业聚集中心,他常常感慨万千;曾经的初创公司,如今已经成长为高精度领域的“独角兽”公司。他经常给年轻人讲一些发生在这里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的创新创业故事。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走出中南海,把“课堂”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关村寄予厚望:“面向未来,中关村必须加大力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更好地发挥引领作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殷殷叮嘱大家“牢记于心,落实到行动”。党的十八大以来,海淀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创新高地”,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4010.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9501.7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营收总额突破3万亿元,正在加速成为世界一流的科学智慧和创新引领城市。
率先尝试、闯入科技前沿的“无人区”
海淀区位于北京西北部,拥有得天独厚的科研资源。区内拥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7所高等院校,以及以中科院为代表的96个科研院所。海淀作为“科技创新的起点、原始创新的策源地、自主创新的主前沿”,充分发挥人才聚集、智力密集的优势,开拓进取,勇敢迈入“科技创新”。人的土地”走在科技的最前沿。
在对话框中输入“明月照山河”,几秒钟后,就会弹出一幅明月高照、山峦重叠的水墨画;输入“几座山峰在夕阳下默默伫立”,就会出现一幅夕阳下山峰巍峨的画面。那一幕幕场景出现在你的面前……
更“科幻”的场景是,在一行行代码的驱动下,一条“智能线虫”“生活”在计算机中,它的“神经”和“肌肉”都是由数据组成的。它像真实的线虫一样模拟水流。蠕动着向前。
“这些是我们的一些最新研发成果。”北京致远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黄铁军表示,这位妙笔生花的“画家”就是他们新开发的中文多模态文本和图像生成模型;这种名为“天宝1.0”的“蠕虫”是目前世界上最准确的“智能线虫”。
北京致远人工智能研究院(简称“致远研究院”)位于海淀区成府路,是北京市和海淀区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成立三年来,取得了全球最大万亿级人工智能模型“五道2.0”、最精准智能线虫模型“天宝1.0”、AI科研创新基石等一系列代表性成果和试验场“九鼎”。
人工智能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年轻的致远研究院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我们探索了‘智源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三句话:集中力量办大事、青年人才领跑、开放生态培育创新。”黄铁军介绍,为了推动一批科学家勇敢进入人工智能技术前沿,《无人区》让想干事、能干事的青年人才“身先士卒,发挥带头作用”。致远研究院拒绝按资排辈,坚持以“代表性作品”和“同行评价”选拔人才。
“无论你的背景如何,论文数量多少,只要你有标杆成就,有成为标杆的潜力,你都会得到合理的资源支持。”这一标准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首席源学者计划”中有40名38岁以下的青年科学家,其中3人入选时年龄在30岁以下。
创新机制快速产生“化学反应”,赋能创新主体加速指数迭代。 2020年10月,致远研究院确定超大规模智能模型科研任务后,迅速组建了来自10个机构的近120人的科研团队。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从“启蒙1.0”推进到了“启蒙2.0”。“启蒙”团队成员、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副教授刘志远感叹:“这这种科研推进效率令人难以置信。”
在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道路上,海淀区致远研究院并不孤单。近年来,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海淀先后成立了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所、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北京微芯区块链与边缘计算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推动自主创新,当务之急是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新型研发机构标本兼治,从运行体制、财政支持政策、绩效评价机制、知识产权激励、固定资产管理方式等五个方面进行创新,为科学家培育科研沃土,激发科学家创新活力。
在新机制驱动下,短短几年时间,海淀新型研发机构陆续产出万亿级“启蒙2.0”超大规模智能模型、寿命超过500次的“长寿命超导量子比特芯片”微秒级,全球首款96核区块链专用加速芯片等多项世界级成果。
改革创新只能进行,不能完成。 “持续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在6G、光电、材料等领域建设新一批与国际接轨的一流新型研发机构”。根据北京市制定的“十四五”期间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蓝图,我们海淀凭借一流的机构和大学、顶尖的人才集聚,有望实现更多在科技前沿的“无人区”取得突破性成果。
赋能增效,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系统
十年来,在海淀区打造世界级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清华大学“姚期智实验班”高材生尹奇是见证者。 ,一个参与者,一个受益人。
“中关村电子街”变身科技服务业集聚中心(总台实习记者朱冠安 摄)
2011年,从清华大学毕业的印奇敏锐地看到了人工智能领域的机遇。 “一旦图像搜索技术出现关键突破,消费机器人、无人驾驶汽车、智能家居等将立即成为现实。那将是一个万亿级的市场。”回忆起当时的情况,尹奇难掩兴奋之情。
“创建一家以AI技术为底层逻辑的公司,打造‘机器眼’。”尹奇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同学唐文斌和学弟杨穆。三人一拍即合,当年10月,他们在中关村公司注册,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旅。
上图:中关村创业街前身海淀书城远景(中关村创业街提供);下图:2022年8月,“海淀书城”保存下来的牌楼将与中关村创业街融为一体(中央广播网广东网记者阮秀星摄)
十年的时间和进步。银奇创办的公司已成为中关村创业街重点孵化项目,并成长为专注于物联网场景的领先人工智能公司。公司合伙人、总裁傅英波坦言,“海淀优秀的创新生态系统,特别是创新合伙人和城市合伙人机制,为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关村科学城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海淀区已形成以“龙头企业+中小创新企业+公共平台+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创新生态体系。创新合作伙伴”。
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政府部门围绕辖区内科学家、大学、高新技术企业、第三方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痛点和难点提供服务,充当企业的“同伴”,成为“促进者”企业创新与发展。
傅英波表示,当公司早期的一款产品需要试点时,海淀区政府毫不犹豫地给予了大力支持。他表示,“前沿技术的首试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起着关键作用。”
新型科技园区是海淀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的重要载体。
“快速喷射的水声与切割器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工程师正在使用纵向切割设备为客户加工复杂的手术关节模块组件。”这是不久前位于海淀建材城中路27号的金隅集团。智能制造工厂内,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高精度加工车间内的场景。
这个高精度加工车间可以帮助医疗器械企业和机构解决国内快速试制样机和小批量生产的问题。此前,他们必须委托长三角或珠三角的公司加工后再寄回,不仅耗时,而且影响研发进度。
“我们花了两年时间,在金隅智能制造工厂打造了高端医疗器械CDMO平台。”北京医疗机器人产业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张东宁表示,该平台主要针对高端医疗器械企业、科研院所和医院机构等,提供委托研发、委托研发等相关服务。生产和高精度加工,帮助他们尽快完成医疗和工业转型和产业化。
金隅智能制造工厂是海淀区工业“老工厂”改造的典型例子。该园区是由原金隅天坛家具公司生产基地改造升级而成。建立了“实体空间租赁+产业投资(孵化)+创新产业服务”以及“企业孵化、产业加速、培育高成长”的运营服务模式。 “性企业”的产业空间闭环。目前,已吸引200多家“硬科技”企业落户。
2021年,银奇创办的公司将总部迁至金隅智能制造工厂,深度参与园区运营。他们负责建立“园区大脑”,将公司研发的近30个自研算法模型在园区一一落地。与此同时,入驻园区的企业通过交流和碰撞,逐渐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尹奇表示:“我们希望在共同赋能的生态系统中继续构筑强大的企业‘护城河’。”
近年来,海淀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网络安全、集成电路设计、医药健康等优势产业领域以及航空航天、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建成集成电路设计园区、中关村一号、“星谷”等一批特色产业集群。
“目前,园区内已有130多家企业成长。”中关村第一品牌负责人张宏表示,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金融科技、数字电子竞技等“硬科技”行业。园区现有企业80余家。 %拥有高新技术资质,10%以上为独角兽企业,5%以上为上市公司,园区产值已达200亿元。
种下一棵梧桐树,凤凰就会来。海淀区不断优化的创新生态正在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扎根。今年9月20日,又有5家企业签约落地中关村科学城。一家将公司整体从外省市搬迁到海淀的企业负责人直言:“北京的发展环境更好,打造团队、开展业务效率更高。”
奋力扬帆 谱写中关村发展新篇章
在繁华的中关村大街东侧,双榆树西里18号有一栋引人注目的两层红砖楼。在这里,新旧展品讲述着中关村的过去和现在,记录着中关村人永不停歇的奋斗创新精神;新颖的活动展现了今天中关村的生机与活力。
这座小建筑就是2020年12月才建成开放的中关村村史博物馆,如今已成为中关村地区的“红色名片”。
位于双榆树西里18号的中关村村史馆(央广记者阮秀星摄)
走进村史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排玻璃幕墙后面,陈列着老式胶片相机、录音机、传呼机、打字机等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热门产品”。中关村街道党群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毅介绍,博物馆展出的755件展品全部是辖区居民、企事业单位捐赠的。
在村史馆地下一层的“社区生活”展区,“两弹一星”创始人钱三强家书房的“1:1”复制品,时常吸引游客前来参观。停下来观看。斑驳的红色木地板、老式的藤椅、堆满书籍和文件的旧书架……观众戴上VR(虚拟现实)眼镜,就可以置身于现实生活中的“钱三强的家”,感受到冲击力。带着学术氛围而来。
“中关村特种大楼”曾居住过60多位杰出科学家,可以说是一颗闪亮的明星。张毅介绍,用“特殊建筑”复制一位老科学家的书房,是他在立村史馆项目时的一个想法。钱三强生前居住的书房基本保持了原貌,是理想的复制品。确定后,在卞冬子等人的帮助下,“钱三强书房”如期出现在中关村村史馆。
卞冬子向记者讲述“钱三强家书房”复制品中科学家的故事(总台见习记者庞婷摄)
“传承中关村精神,首先要在年轻人心中扎根。” 2021年,中关村村史馆和双榆树中心小学组成了由36名青年传道人组成的红领巾志愿者宣传队。
双榆树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王俊涵在中关村村史馆当翻译一年多了。他告诉记者,在这里他不仅了解了中关村的发展变化,还了解了很多科学家的事迹。他受到这些科学家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启发。他说:“我们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近年来,卞冬子将“特殊大楼”科学家的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出版了《风干记忆:中关村“特殊大楼”里的故事》和《科技“星”光:这就是我们应该做的》追星》、《中关村纪事》等多本书。他说:“科学家的精神要传承,科学家的事迹要铭记。”
在海淀的快速发展中,曾经辉煌的“中关村特种大厦”早已“隐藏”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之中;中关村早已从一条“电子街”拓展为“一区十六园”,搬出了海淀区,搬出了北京。它已在全国多地开花,并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央,成为代表中国科技发展的独特名词。
中关村广场的“生命”雕塑(总台见习记者朱冠安摄)
“两弹一星”精神和发源于中关村的中关村精神早已超越地域,激励和鼓舞着我国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不忘初心,为建设强国而奋斗不息。科技兴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力更生、自力更生。 。 “尽管源头技术创新并不容易,但我们会坚持下去。”科技公司创始人甜甜的这句话,表达了很多致力于底层核心技术创新的人的共同心声。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一代代海淀人点燃了创新创业的火种,让创新深入城市DNA,始终保持“双螺旋”上升态势。金秋时节,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矗立在中关村广场的“生命”雕塑更加熠熠生辉。
白家渡城
创新生态活力海淀
□陈洪波
北京市海淀区,因区政府所在地海淀镇而得名。古代,海淀镇所在地区是一片浅湖区,当地人称之为“海淀”。 “海淀”在历史文献中又称“海淀”、“海淀”。最早的史料记载可见于元初王允所著的《中堂史记》。
千百年来,勤劳的海淀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早在4000-5000年前,海淀管辖范围内就已有聚落。在海淀这片美丽迷人的土地上,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山水与城市景观相得益彰。
进入新时代,海淀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文化氛围、密集的高素质人才、发达的现代科技产业、田园诗般的生态环境,成为当今中国最具魅力、活力、创新的城市。的地区之一。
在海淀,每天都有大量新企业诞生,创新创业迸发出勃勃生机。已成为世界各地年轻人来北京创新创业的首选。
截至目前,海淀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约1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943家,独角兽企业51家,境内外上市公司263家。上述指标均位居全国地级市(区)第一。
当然,这些高科技企业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也充满挑战。如果把高科技中小企业比作从地里长出来的幼苗,他们需要加大力度打造有利于这些幼苗快速、顺利成长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大幅提高其成功率。 。
我在海淀生活工作了20多年,深深感受到海淀区在积极打造创新生态方面所做的巨大努力和辉煌成就。
在各种新闻媒体上,经常可以看到海淀区不断出台新政策、新举措。据不完全统计,近10年来,海淀出台了近百项支持创新创业政策,涵盖支持科技园区、孵化器等创新平台发展,支持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企业、不断优化知识产权保护和发展。优化环境,提高航天产业承载能力,强化人才、住房、教育、医疗等优质公共服务,让海淀的创新生态更加丰富高效。
10年来,我出访了40多个国家和地区,向近万名外国友人介绍了清华科技园、中关村海淀园区、中国科技园的发展历史、成就和经验。从每次演讲后真诚而热烈的掌声中,我亲身感受到外国朋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民对中国发展的认可,以及对中国人民日益现代化美好生活的羡慕、钦佩和向往。
作为创新的前沿,相信海淀将继续发挥创新源头聚集的优势,继续做中国创新发展的领跑者,让聚集在海淀的众多企业和个人充分享受创新带来的美好生活我们。 ,持续为海淀、北京、中国的创新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为国际科技园与创新区协会(IASP)主席、清华科技园管委会副主任)
总策划:张俊宇冯
导演:吴刚、夏凌云
协调员:陶玉德
记者:阮秀星、庞婷、朱冠安
编辑:韩晓雨孔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