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北京文化论坛呈现新气象、新突破、新创新。首次举办文化产业投资者大会,旨在激发文化创新创意活力,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文化产业不仅是保障人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也是国家文化中心建设的重要支撑。北京坚持“科技赋能文化、文化赋能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以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加快构建高精尖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加快高质量发展。 2023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20140.1亿元,同比增长13.6%;今年1-6月,实现营业收入10434.8亿元,同比增长7.9%。
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
近日成功申报世界遗产的北京中轴线亮相刚刚结束的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从鲸界科技打造的“北京脊柱,巍峨中轴线”到歌华传媒集团的“数游中轴线·首都万象地图”,再到信义科技的“穿越北京中轴线的VR座舱”等,这些产品采用高科技手段展示中轴线的历史地位、文化内涵和遗产运用过程,带领观众身临其境地体验中轴线之美。
北京京石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打造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CEO杨立坤介绍,他们提取古建筑屋檐上的“五刺六兽”作为设计蓝本,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无感交互、多人互动等前沿科技手段打造数字IP线下多人沉浸式互动体验,通过创新模式弘扬传统文化。
文化与科技双向赋能是当前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利于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北京作为国家文化中心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北京着力建设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拥有利亚德、完美世界等16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数量居全国第一。开展北京市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评审。组织开展认定工作,认定第一批12个市级示范基地。
鲸界科技所在的E9区创新工厂前身是北京双桥乳品厂老厂区。现已转型为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E9区创新工场副总经理张超表示,目前园区已有154家企业入驻,聚集了一批文化与科技融合度高、成长性好的行业龙头企业,文化科技企业云集。占比超过88%。
数字创意技术、元界、5G网通及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等前沿技术正在为北京文化产业和文化消费提供“加速器”,文化科技企业在北京加速成长。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425.2亿元,同比增长12.4%,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70%以上。
产业园建设平台
77文创园位于东城区美术馆后街77号。走进公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复古工业风。这里的前身是北京胶印厂,于2014年整修后正式开业。负责公园运营管理的北京东方道普文化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运营总监潘鹏飞表示,公园目前的定位凸显戏剧特色,77剧场已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文化消费场所。除了每年上演近300场沉浸式演出外,77剧场还将文化消费与戏剧交流相结合,打造有别于传统剧场模式的“戏剧+”消费体验新场景。在剧院广场、露台开展剧院文化市场活动,包括音乐表演、剧本朗读、戏剧培训、互动游戏、文创产品销售等,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多近距离接触的机会。戏剧。
文化产业园区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是培育新兴文化业态、文化新主体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北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加强文化产业园区产业链、价值链、生态链建设,把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成为先进文化传播场所。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之地、城市更新的场所、优质企业的聚集地、市民文化消费的打卡地。
为推动文化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北京市加强顶层设计,于2023年底修订出台《北京市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指导文化产业园区完善完善产业链和产业生态,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023年,共有105个城区被评为市级文化产业园区。入驻园区的文化单位收入总额已超过1万亿元,纳税总额超过445亿元。公园还将公共文化服务与周边社区发展、市民文化需求、文化事业发展相结合。建成实体书店、剧院、美术馆等文化空间660余个,举办文化演出、艺术展览、文创市场等,举办活动近6000项,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
演艺经济迸发活力
8月29日,法国原创音乐剧《巴黎圣母院》2024年北京首演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拉开帷幕。剧场座无虚席,经典震撼的表演,观众深情的合唱。演员和观众一起合唱,度过了一个精彩的文化之夜。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管理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周力介绍,有了如此精彩的演出,北京天桥艺术中心2023年将演出近千场,总票房达1.6亿元。两项数据分别创下开盘新高,成为全国票房收入过亿元的几家影院之一。
北京文化底蕴深厚,演出市场和创作趋势始终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北京提出建设“演艺之都”,打造“大戏看北京”的文化名片,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效。 2023年,“努力建设‘表演城市’”首次写入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演艺经济迸发出新活力,演艺精品不断涌现。
2023年,北京演艺市场强劲复苏,共举办营业性演出49524场,观众1138.5万人次,票房收入23.04亿元。与2022年相比,演出数量、观众人数、票房分别增长143.8%、204.1%和266.0%,创历史新高。
文化消费市场的繁荣离不开新业态的助力。 2023年,北京将有300个以上开展商业性演出的演艺空间,包括小剧场、新型演艺空间等创新空间业态。 2023年演出总数将超过4万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出台的《北京演艺服务平台资助管理办法》增加了演艺空间的培育和支持;东城区、朝阳区、西城区开展新型演艺空间试点,先后挂牌颜料厅、时光剧场、东方艺术空间等25个新型演艺空间。吉祥大剧院、正义慈剧院传承京昆戏百年传统,融合传统文化演出,振兴和推动演艺、商业、旅游融合发展。经过14年的发展,繁星剧场村已形成以“中小型剧场连锁”为核心的演艺品牌,拥有近60个原创戏剧IP,年均演出1300余场,累计观众数约600万……新的演艺空间城市的多样性和潜力正在逐步释放,新的演艺场景、新的演艺内容、新的文化消费体验不断涌现。生活在这里的市民正在享受着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成果。 (记者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