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海淀园区政策|北京市发布多项商业航天政策规划 力争2028年实现“双百双千”

发布时间:2024-10-31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 商业航天

海淀产业园区_海淀区新政策_北京海淀园区政策

经济观察网记者 沉怡然 胡淼 4月29日,北京市委、海淀区政府在中关村论坛航天信息产业分会首次公布2024年以来支持商业航天领域的政策方案,宣布双方将成立联合基金并发布行动计划,支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彭瑞峰表示,北京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北京目前已有50多家航天市场主体聚集在京,其中包括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功发射26颗卫星、成功发射首艘蓝箭飞船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成功入轨,银河动力完成我国首次民用商用火箭海上发射。

会上,北京市科委发布了《2024年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商业航天领域联合基金指南》(以下简称《基金指南》)。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副主任张玉雷在会上表示,《基金指南》设立了两类项目,其中重点项目每项资助100万元,并削减边缘项目每个资助30万元。今年的重点研究方向包括可重复使用火箭总体设计、火箭推进技术、卫星网络与通信、航天遥感与监测等领域。基金申请程序预计将于今年5月下旬正式启动。

张玉蕾表示,目前已有7个区的39家企业参与了联合基金,7支联合基金的总规模已达3.8亿元。

会上,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副主任、海淀区副区长唐超发布了《海淀区打造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唐超表示,海淀区力争到2028年实现“双百双千”目标,建设产业空间100万平方米,培育100家专精特新企业,入轨卫星1000颗以上,规模提升商业航空航天工业。超过1000亿元。

唐超表示,《行动计划》的发布将加强市、区政策联动,将商业航天纳入产业总体布局,引导更多资源向商业航天产业集聚。

唐超表示,规划实施过程中,“央企”、“央企”仍将发挥主体作用。同时,还将推动央企和民企协调联动,实现资源共享和技术互通。在应用场景方面,提升卫星研制能力、打造全谱支撑产品体系被视为重点任务。此外,海淀区还将依托中国航天城的区位优势,打造集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卫星小镇”,发展多个特色产业园区,形成“一城一镇多园区”的空间布局。

会上,海淀区委副书记、区长李俊杰表示,海淀区发展商业航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淀区不仅汇聚了航天科技、航天科工、清华大学、北航大学、中科院等航天信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还集聚了60%以上的航天信息化科技力量。卫星模型总指挥、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等国家领军人才。培育和挖掘全国1/4的商业航天领域龙头企业,推动122颗商业卫星在轨运行,占全国总量的1/3。

2024年1月25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正式发布《北京市加快商业航天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旨在从多方面推动本土商业卫星和火箭建设方面并克服可能出现的问题。重复利用火箭等关键技​​术难题,加快卫星星座建设。

唐超表示,目前拥有企业、高校、人才优势的海淀区,已形成较为完整的商业航天产业链,聚集了一批优质企业。其中,上市公司10家,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4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8家,占全市60%以上。

台博智库在会上发布的《全球及中国卫星互联网全景研究报告(2024)》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将进入高精尖融合发展时代和低轨道卫星互联网。 2023年,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约为500亿元。到202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突破750亿元,到2035年将突破1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