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发展改革报 中国发展网 张玉军 记者皮泽宏报道 近日,本报记者从肇庆市投资促进局获悉,近年来,肇庆把投资促进作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的关键举措。顶层设计,提出工业优先、制造业优先战略,深入落实《工业投资促进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全市形成高度重视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全市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建立了“市领导带头招商、地方领导重点抓招商、专业人员进驻招商现场、相关部门统筹协调招商”的招商大格局。 ,企业用生意来招商引资。” ,推动全市工业发展“破局、腾飞”。
2020年以来,全市新引进工业项目1277个,计划总投资2527亿元,其中:装备计划投资819.7亿元,制造业项目992个(占引进项目77.7%);其中,投资超过10亿元的项目61个。项目建设实际投资近千亿元,已登记项目1000多个。新开工、新竣工、新投产项目各805个。
2021年以来,截至11月24日,全市新引进项目772个(其中制造业项目591个),完成目标任务(千个项目)的77.2%,计划投资1367.4亿元,其中:1亿多元市区、县域引进5000万元以上制造业项目363个(占项目总数的47%),计划投资1029.6亿元(占总投资的75.3%);设备计划投资479.5亿元,完成目标任务(500亿元)95.9%;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29个,计划总投资608.5亿元,其中单体制造业项目20个。投资120亿元的宁德时代项目(一期)、投资100亿元的肇庆万达国家旅游度假区项目、投资100亿元的奉化高新香河产业园高端电容器生产基地项目75亿元、投资52亿元的上海普特莱隔膜涂装项目、投资2亿元的生产装备制造项目和小鹏智能新能源汽车二期项目等一批重大优质产业项目亿元已落实。
据肇庆市招商局介绍,该市正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抓紧落实产业招商引资工作:
完善招商引资体制机制
一是设立市、县招商引资机构。负责招商引资和项目实施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监督,改变原有招商引资体系只注重招商引资的现状,形成从对接引进——实施建设——投产的综合流程达产——进入统一规定(有限)——增资扩产。生命周期管理。二是充实招商队伍。北京、上海、广州、深圳4个市投资促进局成立。动员各地精英力量,在广州、深圳组建了以副厅级干部为组长的300人的招商引资队伍,每年加强对驻地队伍的培训和考核。三是完善本市重大项目吸引、土地资源、项目转移等关键要素协调机制。建立土地资源与投资项目联动机制,确保“有项目就有土地,重点项目有保障”。
加强产业研究,围绕产业链精准招商
一是加强产业规划指导。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出台全市招商引资规划,明确“4+4”产业发展方向(4个主导产业: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金属加工。4个特色产业)产业(建筑材料、家具制造、食品饮料、精细化工),因地制宜引导精准招商,加快产业集聚发展。二是构建“4+4”投资全景。围绕全市重点产业链,建立招商全景图和招商对象信息库(2201家企业),提高招商引资精准度。 2020年以来(截至2021年11月24日),全市新引进“4+4”产业链项目684个,计划投资1478.1亿元,其中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产业项目95个,合计投资399.6亿元,引进电子信息产业125个,总投资312.3亿元。
建立项目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
一是建立项目全过程监督管理。搭建企业相关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从立项到合同签订、从开工到竣工、从调试到投产、从录入制度到上规(限)的全项目流程动态管理,建立电子化管理体系。整个链条的信息文件。二是建立全链条服务工作机制。建立产业投资促进闭环服务机制,建立项目首验收责任制,实行在洽项目跟踪制度,建立并落实“四个一”工作机制(市级领导1名,县级领导1名)全市10亿元以上在洽项目挂政治督导员、厅级跟踪专员。 10亿以下项目由县级领导牵头,从项目洽谈、签约到实施提供“保姆式”服务。
严格把控工业项目准入质量
一是建立投资选择和备案标准。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和产业特点,从投资强度、单位产值、税收贡献、容积率等方面,对各地区、各行业投资项目提出差异化的准入标准和门槛,并研究出台制造业投资项目选审办法和工业平台、农业、服务业投资促进和管理指导意见。二是建立项目准入研判机制。以专项尽职调查工作班为抓手,对项目投资强度、产值税金、发展前景、资金来源等进行综合评估。我们对供地50亩以上的项目实行四级遴选机制,从源头上保证项目质量和效益。关闭。 2021年,全市引进购地制造业项目平均投资强度为555.7万元/亩,其中已供应土地的购地制造业项目投资强度为836.9万元/亩(远高于门槛值: 1.5-300万元/亩))。
加快项目实施和建设效率
一是建立市县领导分级服务体系。落实全市10亿元以上在建重大项目(10亿元以下由县以下领导下达)“四个一”工作机制,实行分包承包,压实责任项目,对已提供的项目进行监督(包括对尚未开工的项目(交付厂房、租赁土地)和已开工但进展缓慢的项目加强监督(必要时与项目投资者进行面谈))二是建立并落实“双产能、双承诺”、产业项目预开工、一站式代理等制度。实现工业投资项目建设审批全流程和一站式代理服务,推动符合条件的项目全面落实“双能力、双承诺”、项目预开工等制度,助力项目实施和建设实现。 “加速”。目前,全市新增“双能双承”直接实施工业投资项目202个,16个项目实行预开工制度,加快项目建设。三是建立“7+4”特色服务体系。设立土地、金融、审批验收、企业家接待、就业、施工安全、综合服务等七个专班,以及清理2019年以来已核准但未投产用地专班,清理已核准但未投产的土地。 2016年以来已供应但未投产的投资项目,筛选尚未供应的投资项目 地方专项类(城镇1亿元以上、县域5000万元以上)等四大专项部门)和清理落后产能专班,以项目实施为重点,着力解决用地、资金、审批验收、用工、园区设施等问题。配套等因素制约促进项目快开工、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四是建立每周二“检查日”制度。制定《肇庆市“工业投资促进实施检查日制度”、《肇庆市工业投资促进实施督查制度》等文件,建立“1+4+7”工作机制(“检查日”制度和项目档案制度、项目代理制、项目督导制、项目咨询制和七大专班机制),以问题为导向,定期开展“检查日”活动,通过检查督导,加快开工建设项目556个、345个。五是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以每日通报、每周通报、每月分析、季度核查、年度考核等为抓手,督促各地突出重点。围绕目标任务,细化时间节点,倒推任务期限,实施挂图操作,有效推动产业投资和实施项目。落实、开工、竣工、投产纳入规定,督促竣工项目尽快投产,已投产项目尽快产生实际生产力。
肇庆市投资促进局表示,下一步,肇庆市将继续完善产业链分析研究,加快出台产业链培育发展实施方案,完善“4+4”产业投资全景,开展深入分析全市产业发展现状,认清强环节、薄弱环节、互补环节,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同时,继续加强对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的研究,为全市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提供指导。继续依托规模化产业园区精准招商引资。以规模化产业集群规划为抓手,以宁德时代、小鹏汽车、风华高科、普提莱等上下游产业链业主为重点,加快引进一批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生物技术等。针对医药、新材料等重大产业项目,不断做大做强产业集群;不断创新招商模式和方式。借鉴上海、深圳、南通、合肥等地的先进经验,完善财政投资、市场化投资等方式,进一步拓展投资资源和渠道,提高投资效率;继续完善项目实施建设机制。完善产业招商实施闭环服务体系,完善招商引资、土地供应、配套设施、服务、实施产业集聚发展“五优先”机制,紧扣项目招商引资重点,合同签订与实施、开工建设、投产增效、增资扩产等,在此环节集中资源强化实施要素保障,集中力量推进项目实施,督促项目加快推进建设投产迅速达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