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 |霞光社(ID:)
东南亚正在成为国内主播的热土。
前不久,来到泰国的主播辛巴受到了泰国当地政府的热烈欢迎,甚至一举影响了国内榴莲的价格。除了辛巴之外,在国内颇受欢迎的小杨哥团队据说也计划通过电商登陆东南亚。
就连罗永浩领衔的《交个朋友》也在努力拓展海外明星业务。据《交个朋友》内部人士透露,不久前的6月6日,他们泰国团队刚刚完成了当地的直播带货计划,效果相当不错。据悉,为期两天的直播云集了大批泰国明星,其中包括拥有超过260万粉丝的@和拥有1300万粉丝的@等网红。内容涵盖美妆、母婴、电子等产品类别。 。
事实上,“交个朋友”很早就成立了海外事业部。 2017年5月,“交个朋友”在印尼孵化海外本土公司。此后,2018年开始打造东南亚KOL矩阵,2020年成立美国公司,瞄准欧美市场技术评测、网红代言。
对于国内依靠各种平台聚集足够“流量红利”的顶级主播,以及那些拥有丰富市场经验和影响力的MCN来说,只在国内带货已经不再是他们唯一的选择。加上供应链升级和降本增效,更多国内直播势力希望与东南亚发源地更快、更直接地对接。
此外,不少拥有国内互联网行业经验或电商时代外贸经验的国内“商人”早已涉足东南亚电商经济。
与后起之秀的国内头部网红相比,他们显然更加本土化,姿态也已经从国内单纯的“MCN”思维转变为主打直播和产品的“TSP(Shop)”生态。 )”与MCN、TAP共存的多种合作服务商生态系统。
那么,进入东南亚本土化市场后,这些“国内网红”和MCN将身处怎样的生态圈呢?
△泰国名人账号
“东南亚的诱惑太大了”
目前所谓的“东南亚头部主播海外”其实还仅限于两种模式:一是基于个人IP的团队海外扩张,比如辛巴团队;二是基于个人IP的团队海外扩张,比如辛巴团队。另一种是海外成熟的MCN模式在中国落地,比如《交友》。
“没办法,东南亚的诱惑太大了。”在印尼从事电商的阿豪告诉霞光新闻。
“尝到了抖音、快手、淘宝直播好处的网红,没有什么不愿意做的。”
不过,这些网红虽然在中国拥有庞大的粉丝,但在东南亚却不一定受欢迎——“他们没有实力”。阿豪说道。
对于个人IP来说,像辛巴、肖央这样具有强烈个人属性的大主播,他们的粉丝群都在中国。其IP在东南亚市场的认可度还远远没有达到可以带货的水平。此外,东南亚市场本身有限,直播模式仍在发展中。即便是本土主播也远远没有达到国内头部主播的规模,对于有语言障碍的国内网红来说更是困难重重。
因为个人IP走向海外,是基于复制国内成功模式。那么当他们出海到东南亚时,就无法摆脱国内模式的弊端。比如,与中国类似,大主播人品容易被颠覆的问题在东南亚网红市场也存在。
今年4月,拥有250万粉丝的马来西亚网红View Chin被妻子曝出拥有大量“黑历史”。这起事件在当地社交媒体上引起轩然大波。头部主播人品瞬间颠覆,形象一落千丈,粉丝开始流失。
同时,其原有商业合作的所有直播均已暂停。其合作的不少本土品牌都受到了关系的影响,要求他们“停止合作”。
可见,严重依赖个人IP的网红投放模式,往往存在因个体因素而影响整体业务的风险。
目前“IP海外”类型的顶级主播,他们的海外策略往往还停留在“供应链海外”,也就是之前辛巴团队出海泰国时提到的“产业链溯源直播”,目的是希望获得更低的价格。海外供应链被用作国内直播的辅助或“卖点”,而不是真正专注于东南亚本地用户的海外市场。
“他们可能想把东南亚的产品或特产带回中国,以跨境贸易的形式带回来。”
一位在东南亚经营MCN机构的海外业务人士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认为这类海外业务主要集中在海外供应链端。
而对于东南亚的海外直播卖品牌的MCN模式,情况则有所不同:与个人网红出海相比,机构直播卖货模式在海外复制的可行性更高,风险也更大。都比较分散。
“如果国内机构来这里做生意,从长远来看可能问题不大,但短期内就会受到影响。”他认为,国内MCN机构出海东南亚的过程中,“水土不服”可能是一个大问题:“很多机构都在谈论与当地机构的合作才是正确的方式,如果是收购和收购的话,会比较安全。”投资”。
对于具体的合作方式,MCN组织创始人提到,“通常我们孵化,他们运营——因为他们是新来的,融入当地并不容易,尤其是当他们要创作本地化内容时。”
除了本土化的内容创作,网红机构出海时,还存在机构与主播绑定的紧密程度、本土主播的忠诚度等问题。当海外MCN公司签下“野”人才,孵化他们成为大网红或有影响力的职业主播时,很多经过培养的主播往往无法长期留在组织内,可能会造成早期培训费用的损失。
△国内主播出海的初衷是“直奔源头”。来源:新宣观微博截图
“MCN+TSP”
想要在东南亚布局直播电商,离不开平台的运营。
“事实上,TSP和MCN是两条平行的业务线。” M合伙人林宗儒告诉⌈霞光社⌋。国内人们往往对MCN机构了解较多,但事实上,东南亚领先机构的主业是TSP和MCN的结合体。
TSP 代表“商店”。 TSP更侧重于商家侧的服务,而MCN则更偏向于人才侧的业务。
今年6月,据路透社报道,其宣布未来几年将在东南亚投资数十亿美元,深化该市场的电商业务。由此,东南亚也成为主要的电商市场之一。
过去,在东南亚,电商业务一直面临着来自诸如.net等巨头的竞争。
作为官方认可的为明星主播和品牌提供服务的服务商,TSP和MCN未来将加大对东南亚市场的关注和对服务商群体的重视。
东南亚TSP、MCN的运营模式与国内的“带货思维”不同:
国内常见的运营形式通常是机构与品牌达成带货协议,将主播直播间的带货槽位提供给商家,并为商家售货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商家向个别主播支付一定比例的佣金,或者说坑费。
事实上,这是一种主播为主、商家品牌方为“辅”的产品投放模式。
大主播在选品时通常话语权非常高,甚至表现出对品牌的“全面压制”。很多商家在拥有大量粉丝的主播面前,议价能力明显不足。在这种模式下,一方面是商家长期积累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主播们对个性非常感兴趣,包括形象和个人IP”。
在带货生态中,TSP的业务范围不仅包括我们通常认知的商家或品牌代理运营、直播带货运营,还包括主播招募与培训、直播间建设、品牌带货策略建议等更广泛的内容。 。
同时,东南亚也有不少MCN机构。面对不可或缺的电商布局,MCN与TSP将并存。
此外,还有一种既服务商家又服务专家的“TAP”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您只根据产品的点击次数收费,无需与代理商签订合同。相比TSP与MCN的“强关联”关系,TAP显然是“弱关联”。在业内,两者的区别常被比喻为“婚姻”与“关系”的区别。
△三种模式的区别。来源:官方资料
“与中国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不仅培养带货专家,还帮助品牌搭建直播间。”林宗儒表示,“包括品牌短视频内容的制作以及明星的匹配和连接。我们需要提供主播和设备(品牌直播间),以及内容脚本团队、摄影团队、剪辑团队,甚至直播工作等。”
事实上,排名靠前的TSP机构更像是一家“营销公司”,而不是“影响者公司”。所谓的“网红带货”只是他们直播运作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主播的重要性还远远没有达到国内的重要程度。
事实上,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TSP,你需要有非常高的本土化程度。这不仅包括对当地历史文化的了解,也包括对当地人情世故的认可,甚至是对当地各种资源的认可。这是一个TSP服务商综合实力的体现。
对于出海的国内电商直播商来说,这是他们在东南亚必须面对的问题。
“能否租到满意的办公室还是一个问题。”
在东南亚生态系统中长期生存的唯一出路就是本土化。
“我们在菲律宾的办公室搬了三次——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能招到我们想要的人!”林宗儒告诉⌈霞光社⌋。
可招聘的当地员工的素质和能力水平与工作环境和氛围有直接关系。为了招募更高素质的本地人才,他们不仅将办公室搬到了最高端的商务中心,还为员工提供了比大多数本地电商公司更高的薪资。
在M-,只有不到2%的员工是国内海外员工,其他大部分员工都是菲律宾本地人。
一方面,为了抓住东南亚电商直播兴起的机遇期,他们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另一方面,为了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在决定了战略方向后,他们“完全让我们菲律宾的同事去做”。
“国内直播机构出海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落地。”林宗儒说,“他们能否成功租到满意的办公室还是一个问题。”
这对于没有本地资源或积累的海外企业来说是非常麻烦的。
光是“起步期”就足以让很多海外企业“拼尽全力”。此外,在公司运营后期,还面临着如何留住发展良好的主播,实现对主播和团队的高效管理,甚至实现规模化盈利。每一步的努力不一定会有结果。
与以货物贸易的形式出海不同,直播带货的商业模式其实比想象的“重”得多。如今,国内顶尖主播还停留在“是否出国”的层面上。在已经扎根国内的本土化直播团队看来,仅仅尝试一下已经无法匹配2023年中的时代潮流。
东南亚的营商环境与我们熟悉的国内环境有很大不同。这只是模型难以直接学习的一方面。更多的是“一日通关”的资源积累。如果深度本土化还没有实现,谈所谓的“机遇期”就没有意义。
今年年初,不少海外旅客结伴前往东南亚,探访海外仓和当地服务商取货。很多人其实是站在东南亚的土地上来推销自己的生意的。在国内积累的资源和关系瞬间就不再使用,一种孤立感很快就会出现。 ”
他们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你想做好东南亚当地的业务,你可能真的需要在当地长期停留,或者在当地有你信任的人,并给当地团队很大的权力。 。
“如果你想做好本土化,就意味着你的事业重心转移到了国外,下一代甚至可能成为东南亚的华侨!”一位居住在东南亚海外的人士说道。很多出海的人都深刻认识到,深度出海绝不是“请客吃饭”、“匆匆看看水”,而是真正决定一个国家长远命运的大事。一个人,甚至一个家庭。
加入私人社区
主题阅读
☉ 主播边干边赚钱,平台赚钱,元宇宙直播最新玩法及变现模式
☉ 四部门发文:禁止未成年人打赏直播,严格管控主播
☉ 广电总局+文化和旅游部:网络主播行为规范发布,31项禁止行为!
推荐收听
直击文旅痛点,苏州文博会怎么办?
《消除痴迷》很受欢迎。这部台剧是如何获得好评和票房双丰收的呢?
六大关键词回顾2023年上半年文化生活主要特点
独家盘点历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这85家公司是谁?
耳朵经济:中国播客商业化探索
行业之窗、顶级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维护近4000期(历时10余年,跨度近4000天),推送文化、旅游、旅游等领域专业优质文章8000余篇。和体育。 【文化产业评论】始终坚持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色,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和发展思维,直面行业发展的重大问题。新时代,融合了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 ,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评价。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相关部门、地方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和关注!
沟通/咨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