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当下这个网络盛行的时代,广东的付女士在直播间的幼童出镜事件,引发了广泛的思考。这一事件,明显地揭示了目前对未成年人参与网络直播和短视频领域管理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
广东付女士事件回顾
付女士在直播过程中,一名小孩频繁出现在镜头中与宠物玩耍,随后直播间被关闭。原因是平台严格执行了禁止未成年人进行直播的规定。这种情况反映出,平台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措施相当严格。之所以如此严格,主要是为了防止未成年人遭受网络不良影响的侵害。
另外一点,在平台监管领域,平台在直播开播的认证过程中实施了实名制,这一做法旨在防止未成年人担任主播或参与直播。这项监管举措的核心目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防止他们踏入商业气息较浓的直播行业。
未成年人避开监管直播
尽管监管措施在位,却仍有未成年孩子成功绕过监管进行直播。比如,9岁的小李因未实名认证而无法直播,但她通过妈妈的实名认证实现了直播。尽管直播间只展示游戏画面,但她的声音清晰可辨,且平台尚未检测到这一情况。这暴露了平台监管的不足。这种漏洞或许正被一些未成年人或心怀叵测的人所利用。
这一现象表明,当前在保护未成年人免受直播商业化影响方面,平台所采用的实名认证措施并非坚不可摧的防线。同时,由于技术局限或流程上的不足,一些人通过借用实名认证信息规避限制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是普遍存在的。
短视频成为首选的原因
直播受到严格限制,相比之下,短视频成了众多未成年人和他们家长的首选。原因在于直播平台对未成年人开通账号和出镜有着全面限制,而在短视频领域,对于未成年人参与的规定相对较为宽松。以众多短视频为例,不仅有孩子自己拍摄的内容,还有许多是家长从他们的视角记录下来的,未成年人出镜并未受到统一限制。
平台对短视频内容的规范主要关注是否存在商业广告,而对于生活分享、才艺展示等由个人自主创作的视频内容,通常不会有明确的法律禁止未成年人参与。这样的规定对于希望孩子能在网络平台上展示自我或分享日常生活的家长们,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监管的难点
实名验证在账号注册环节起到了一定作用,然而,一旦账号完成实名认证,对于其内容是否涉及未成年人,后续监管变得尤为棘手。以小李为例,她通过母亲的认证进行直播,而在直播过程中,准确识别是否存在未成年人相关内容,对她来说变得异常困难。这种困难使得我们无法确定是否能够有效保护未成年人远离商业直播中的不良内容。
此外,在短视频内容监管方面,对于未成年人自主创作的视频,很难明确判断是否应当禁止。因此,必须对每部短视频进行细致审查。然而,在众多短视频中,实现全面监管几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影响未成年人成长的因素
未成年人作为短视频的主要受众,这些视频频繁更新。虽然它们可能没有明显的违法问题,但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却可能产生不利影响。比如,孩子过度曝光可能会导致隐私泄露。从情感层面来看,如果家长让孩子参与带货直播等商业活动,让孩子觉得自己只是赚钱的工具,这可能会损害亲子关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过分关注网络上的他人反馈,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长造成不良影响。他们可能会更加重视外界的看法,而非自身的成长需求。
相关法律与规定的作用
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指出,网络直播服务商不得向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提供账号注册服务。这样的规定在很大程度上防止了未成年人被卷入商业直播。然而,在短视频领域,却缺少了这样全面性的规定。
在社交平台的运营与盈利模式中,法律规范往往显得不够及时或不够全面。这导致平台在处理众多情形时,不得不自行制定规则。然而,这些自定规则在面对众多复杂实际情况时,往往难以做到全面覆盖。
你是否认为现行的监管手段能有效保障未成年人在网络空间的权益?期待大家点赞、转发这篇文章,并积极参与下方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