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于4月23日公布,并于5月25日开始执行。此举旨在严格整顿直播市场,维护消费者利益,同时对直播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这无疑成为了直播界近期讨论的焦点。
网络直播营销管理办法的出台背景
直播间的种种乱象催生了该政策的诞生。随着直播业的迅速崛起,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少直播间充斥着虚假广告,误导消费者。某些网红直播间夸大其词,宣称产品功效无所不能,如2020年就有不少类似案例。此外,一些直播间还存在未成年人直播不规范的问题,多发生在售卖商品的小工作室或网红家中。这些问题不仅侵犯了消费者权益,还可能损害未成年人利益,因此迫切需要出台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同时,我国直播行业规模持续扩大,观众数量已达数亿,这也迫使官方加强对行业的规范管理。
新颁布的管理措施有助于营造一个更加健康的消费氛围。消费者和正规商家都希望拥有一个公平的交易环境。消费者希望买到与描述相符的商品,商家则希望能在公平的竞争中发展,不受不良直播手段的干扰。在大型电商平台,那些销售正规商品的商家正遭受着不良直播竞争的困扰。这一管理措施能有效保障各方的权益。
对直播内容监管的加强
处理违规内容的规定已清晰。比如,直播营销平台需针对违反法律及服务协议的直播间管理者账号,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多种处理手段。过去,某些平台在遇到违规宣传功效的直播间时,因缺乏明确处理依据,只能轻描淡写地发出警告。而现在,它们能根据不同情况,从警示提醒到禁止重新注册,实施不同级别的处理。这显示了直播内容监管的严格性。
这一规定要求直播运营者必须端正自己的言行。他们必须确保每一句话都有事实依据,不能随意夸大。过去,有主播在直播中用“性价比最高”等违反规定的词来形容商品,但新规实施后,这种行为将受到严格限制。在众多直播平台上,任何直播间一旦违规,都将面临相应的处罚。
对直播间运营者的资格限制
规范了从业者的资质要求,对未成年人成为直播运营人员提出了条件,比如年满16岁者需得到监护人的同意。此前,某些地区直播公司招募主播时,对年龄等资质审查不够严格,致使一些人不符合要求却进入了行业。新规定旨在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出现。
行业对从业者资格的规范有助于维护整体形象。若资质不符或未达标者涌入直播领域,他们可能采取不当举动,损害行业风气。比如,未经专业培训的运营者可能播出不专业的节目,从而破坏行业声誉。资格限制从源头确保了从业者素质。
对消费者权益的保障
权益保障在于对违规直播间的处理,这保护了消费者不受欺诈。若直播间宣称其产品为国家免检,按照新规定,此类欺诈行为将迅速得到处理。众多消费者在购物时遭遇虚假广告,以往投诉难解,但如今管理办法的执行为这类欺诈提供了应对的依据。
直播间购物环境因信息管理规范而更加安全,平台依照规定维护消费者隐私,确保个人数据不被泄露,这在直播购物这一热门活动中显得尤为关键。尤其在促销活动中,保护消费者信息安全显得尤为必要。
直播平台的责任
直播平台应设立黑名单机制。该机制可对持续违规的账号实施有效管控。举例来说,若某些账号在多个直播间散布违规信息,平台便可将它们加入黑名单。此举有利于维护平台秩序,打造良好的直播氛围。
平台需对违规用户采取必要措施,并向相关部门报告。过去,某些平台对违规用户处理不够主动,但新规定已明确了平台的职责。比如,在部分大型直播平台上,过去对诱导用户点赞等违规行为的用户处理不够严格,现在新规出台后,平台必须依规处理并向上级部门汇报。
违禁词不能碰
依据2020版的新广告法中的禁用词汇,运营者可以避免触犯法规。比如,“最”字相关的词汇,运营者常常为了夸大宣传而使用,但这些词汇在未来的直播中是不被允许的。此外,那些与品牌地位相关的关键词汇,如“王牌”,也需谨慎使用。
直播运营者需谨记,策划直播内容时必须严格过滤违禁词汇。精心编排的直播节目若因违禁词受罚,实属得不偿失。在直播日常运营中,特别是带货直播间,推广产品时务必留意违禁词的运用。
你知道有哪些直播间为适应新规定而调整了运营策略吗?你对这些做法有何见解?不妨点赞、转发,并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想法。